close
「痛苦不是懲罰,死亡不是失敗,活著也不是一項獎賞」
--摘自肯恩·威爾伯(Ken Wilber)的著作「恩寵與勇氣」
這週以來特別感受到生命的無常。
週一到週四每天晚上都有演講,雖然奔波北中南三區,但能夠和許多朋友們一起分享健康的資訊。總是有著許多人,因著自己或者至親好友的健康問題,願意在下班後的休息時間,參加健康講座,我看到他們如此精進,心中動能亦一直增長。
週四赴台中演講前特別探望多年前共事的一位好友—緒宜,記得二年前準備創業,他來台北探望我,沒有太多寒暄,不用講一堆客套話,他總是單刀直入挑戰我的思惟:創業是為了什麼?你有打算永續經營嗎?營運規劃妥當了嗎?財務曲線要往上才對得起夥伴,你想清楚了嗎?他總是提醒我,「帳」亦如「障」,公司財務曲線會往上或往下走,看看你平日的理財習慣就知道,去思考為什麼?(一如佛家說的”業”,淺面解釋,即”習慣”之意。業有好業、壞業,習慣亦有好習慣和壞習慣)
這次換我去台中探望他,從高鐵站見到面開始,仍是單刀直入劈頭就問:公司目前營運如何?你有真正做到「關心」人嗎?你的夥伴、合作廠商是怎樣的人,你真的了解他們嗎?輔導減重個案時,你看到是他表象的”果”,而發生胖肥的”因”是什麼,你真的有在關心、幫助他找到原因並且解決嗎? (@#$%^&*……我頓時啞口無言,心裏頭想,老友,好個久未謀面的開場白)
他還沒完哦,繼續問~什麼是真正的「關心」?舉個例子,這次你來台中,我們約見面時間,妳晚上7:30演講,想約接近演講一點的時間碰面;但是有沒有想到我們有小孩的,這個時間一定要接小孩的啊!(是的,我怎麼粗心到連這麼簡單的作息都沒有考慮,更讓我慚愧的是,這次來探望他,主要是因為今年二月份,他的太太遭遇車禍結束生命,我更該想到他現在父代母職…)
即使我長年的工作是面對人們的健康問題,是健康講座的講師,我自以為資深教育工作的訓練,理當常常執行關懷,並已養成習慣。常在演講中不斷地提醒聽眾,照顧一個人的健康,不只是關心他的身體病痛,更要照顧他「軀殼下的那顆靈魂」,我說得那麼熟悉和感動人心,卻赫然發現自己並沒有落實,內心真的很慚愧!一時之間,內心湧現的是古聖哲人們的教誨~ 曾子說:吾日三省吾身;主耶穌為我們認罪受難;佛陀早就洞察「起心動念皆是業」,貪瞋癡是內心的三大敵。衪們啟發我們:只有放下自我、謙卑為懷、慈悲喜捨,才能真正做到利益眾生之事。
緒宜從小在佛教家庭長大,心思細膩、洞察人心。每次見面,他總是向我講述生活中的諸多例子,穿插佛教經文的啟發,深刻而能引導進入一種當下的領悟。對他展現面對親人驟逝,卻能平靜而積極樂觀的態度,很是欽佩。他還幫我唸了一段咒文,希望我常常靜坐,把心靜下來,真正去觀察和關心,做利益眾生之事。我沒有給他任何安慰的話,反倒是他給我一大堆能量,連日來的疲勞,頓時全消。緒宜,謝謝你!幫我上了一課。特別感念佩玲年輕生命的示現,二位雖年輕,思維卻如此成熟。

週五晚上終於沒有演講活動,趕忙去探望另一位同事好友—姿瑩,他的先生因為換臍帶血不成功而結束生命。還記得今年一月份去她家探望時,全家大小都希望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幫助先生,救救越來越少的白血球。看著他長年過著櫃子裏擺一堆西藥,冰箱裏放著一堆中醫的吃藥日子,全家人非常渴望幫助他可以擁有正常健康的身體,享受每天身心舒暢的日子。我準備幫他測代謝型態,不論如何都要吃對飲食和營養,把全身細胞顧好,至少幫身體一個忙,如果要換臍帶血或者做任何治療都要有良好的體能應對。但後來沒能檢測代謝型態,因為先生認為活到57歲了,如果這也不能吃、那個不該吃,他寧可不測。
他們很快獲得配對的臍帶血,一個月前好不容易排到的主任醫師,臨床經驗超過1000案例,親自為他評估,認為成功率很樂觀,他們充滿信心地住進醫院接受移植治療,卻在三週後,宣告敗血症不治。住院及移植期間,完全配合醫院的任何指示和囑咐,卻發現院方有諸多疏失,包括:確實服用殺菌藥一週後進行移植,但住進無菌病房卻仍因感染引發敗血症、腎衰竭洗腎;第一次移植時,評估體重超重臍帶血可能不夠,卻沒有審慎評估是否考慮減重,調養得宜再進行移植;醫師束手無策,還需由病人建議是否採用大兒子的骨髓幹細胞,二兒子亦待命取樣,經兒子的幹細胞移植後,確實長了些白血球,但隨即又感染引發敗血症。
聽到好友沮喪又懊悔地提出種種早知道,心中也很不平,想想白血球也還沒少到一定要移植的程度,我們為什麼不堅持再努力從最自然又無害的吃對食物、做對運動 (聽說為了支持朋友開的乒乓球場,先生一天和人打球5小時),有信心地再從築基身心健康做起。 千金難買早知道,後悔沒有特效藥!痛失親人的切身之痛,只有當事人最清楚,面對和放下是彼此學習的課題,面對無常的生命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功課。
撰文: 袁毓瑩 營養師
--摘自肯恩·威爾伯(Ken Wilber)的著作「恩寵與勇氣」
這週以來特別感受到生命的無常。
週一到週四每天晚上都有演講,雖然奔波北中南三區,但能夠和許多朋友們一起分享健康的資訊。總是有著許多人,因著自己或者至親好友的健康問題,願意在下班後的休息時間,參加健康講座,我看到他們如此精進,心中動能亦一直增長。
週四赴台中演講前特別探望多年前共事的一位好友—緒宜,記得二年前準備創業,他來台北探望我,沒有太多寒暄,不用講一堆客套話,他總是單刀直入挑戰我的思惟:創業是為了什麼?你有打算永續經營嗎?營運規劃妥當了嗎?財務曲線要往上才對得起夥伴,你想清楚了嗎?他總是提醒我,「帳」亦如「障」,公司財務曲線會往上或往下走,看看你平日的理財習慣就知道,去思考為什麼?(一如佛家說的”業”,淺面解釋,即”習慣”之意。業有好業、壞業,習慣亦有好習慣和壞習慣)
這次換我去台中探望他,從高鐵站見到面開始,仍是單刀直入劈頭就問:公司目前營運如何?你有真正做到「關心」人嗎?你的夥伴、合作廠商是怎樣的人,你真的了解他們嗎?輔導減重個案時,你看到是他表象的”果”,而發生胖肥的”因”是什麼,你真的有在關心、幫助他找到原因並且解決嗎? (@#$%^&*……我頓時啞口無言,心裏頭想,老友,好個久未謀面的開場白)
他還沒完哦,繼續問~什麼是真正的「關心」?舉個例子,這次你來台中,我們約見面時間,妳晚上7:30演講,想約接近演講一點的時間碰面;但是有沒有想到我們有小孩的,這個時間一定要接小孩的啊!(是的,我怎麼粗心到連這麼簡單的作息都沒有考慮,更讓我慚愧的是,這次來探望他,主要是因為今年二月份,他的太太遭遇車禍結束生命,我更該想到他現在父代母職…)
即使我長年的工作是面對人們的健康問題,是健康講座的講師,我自以為資深教育工作的訓練,理當常常執行關懷,並已養成習慣。常在演講中不斷地提醒聽眾,照顧一個人的健康,不只是關心他的身體病痛,更要照顧他「軀殼下的那顆靈魂」,我說得那麼熟悉和感動人心,卻赫然發現自己並沒有落實,內心真的很慚愧!一時之間,內心湧現的是古聖哲人們的教誨~ 曾子說:吾日三省吾身;主耶穌為我們認罪受難;佛陀早就洞察「起心動念皆是業」,貪瞋癡是內心的三大敵。衪們啟發我們:只有放下自我、謙卑為懷、慈悲喜捨,才能真正做到利益眾生之事。
緒宜從小在佛教家庭長大,心思細膩、洞察人心。每次見面,他總是向我講述生活中的諸多例子,穿插佛教經文的啟發,深刻而能引導進入一種當下的領悟。對他展現面對親人驟逝,卻能平靜而積極樂觀的態度,很是欽佩。他還幫我唸了一段咒文,希望我常常靜坐,把心靜下來,真正去觀察和關心,做利益眾生之事。我沒有給他任何安慰的話,反倒是他給我一大堆能量,連日來的疲勞,頓時全消。緒宜,謝謝你!幫我上了一課。特別感念佩玲年輕生命的示現,二位雖年輕,思維卻如此成熟。

週五晚上終於沒有演講活動,趕忙去探望另一位同事好友—姿瑩,他的先生因為換臍帶血不成功而結束生命。還記得今年一月份去她家探望時,全家大小都希望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幫助先生,救救越來越少的白血球。看著他長年過著櫃子裏擺一堆西藥,冰箱裏放著一堆中醫的吃藥日子,全家人非常渴望幫助他可以擁有正常健康的身體,享受每天身心舒暢的日子。我準備幫他測代謝型態,不論如何都要吃對飲食和營養,把全身細胞顧好,至少幫身體一個忙,如果要換臍帶血或者做任何治療都要有良好的體能應對。但後來沒能檢測代謝型態,因為先生認為活到57歲了,如果這也不能吃、那個不該吃,他寧可不測。
他們很快獲得配對的臍帶血,一個月前好不容易排到的主任醫師,臨床經驗超過1000案例,親自為他評估,認為成功率很樂觀,他們充滿信心地住進醫院接受移植治療,卻在三週後,宣告敗血症不治。住院及移植期間,完全配合醫院的任何指示和囑咐,卻發現院方有諸多疏失,包括:確實服用殺菌藥一週後進行移植,但住進無菌病房卻仍因感染引發敗血症、腎衰竭洗腎;第一次移植時,評估體重超重臍帶血可能不夠,卻沒有審慎評估是否考慮減重,調養得宜再進行移植;醫師束手無策,還需由病人建議是否採用大兒子的骨髓幹細胞,二兒子亦待命取樣,經兒子的幹細胞移植後,確實長了些白血球,但隨即又感染引發敗血症。
聽到好友沮喪又懊悔地提出種種早知道,心中也很不平,想想白血球也還沒少到一定要移植的程度,我們為什麼不堅持再努力從最自然又無害的吃對食物、做對運動 (聽說為了支持朋友開的乒乓球場,先生一天和人打球5小時),有信心地再從築基身心健康做起。 千金難買早知道,後悔沒有特效藥!痛失親人的切身之痛,只有當事人最清楚,面對和放下是彼此學習的課題,面對無常的生命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功課。
撰文: 袁毓瑩 營養師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