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ld 住你的幸福了嗎?或者你需要不斷開啟幸福的生命智慧!

918日參加「這裡 有幸福」心世紀倫理對談活動,國父紀念館的會議廳坐無虛席地來了約5000位共同追尋幸福的定義、幸福的迷思、幸福的經驗、幸福的方法的同好朋友們,共度一個充滿『幸福』的週日午後。

與談人:法鼓佛教學院校長/釋惠敏法師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教育心理學專家/鄭石岩教授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資深媒體人/陶晶瑩小姐

「幸福」聽起來很抽象,你好像知道它是什麼,但真要描述起來又覺得不知從何說起;「幸福」是一種具體的感覺,還是一種可以追求的目標?透過宗教觀點的詮釋、心理學家以科學角度分析、演藝經驗的表達,果真如聖嚴法師說的:人生到處幸福,就看你能不能去享受它。

        


惠敏法師說:你有沒有想過人的一生中什麼時候最幸福呢?
法國科學家針對這個議題有了以下的研究~
1.65-70歲最幸福à因為知道如何過生活和調整生活
2.40歲最低落à開始接受生命中最多的挑戰,包括:開始當父母、工作上的危機和需要照顧雙親等等多種因素
3.45歲收入最低,70歲則有對人生的無力感,幸福感掉落,有些人失去配偶

所以幸福感會隨著年齡改變!(我很職業病地馬上對應到我們的健康管理課程族群,心裡想的全是各個族群都需要來上我們的代謝型態快樂甩脂課程à為了Hold 住幸福啊!)

鄭教授則有在心理學上和臨床研究上精闢的見解~
有關「幸福」可以有以下四個面向觀:
1.      自由度(這可不是說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的層次),這裏說的自由度是個人內在的自由,心靈上的自由度、適應環境的能力;不論身處何時何地都有可以享有的自由度,具有解決工作和感情問題的能力越高,越有自由度和幸福的感受
2.      個體性對人事物具有歡喜甘願的能力,個體性的感覺上升,抱怨生氣的時候是鮮少的,幸福感自然會提升
3.      社會性:人的很多價值是在工作中被發現的;可以和群體生活打成一片,並且充份享受群體生活的人幸福感也會提升
4.      宗教性:藉由不斷閱讀有關的書籍,吸收相關知識,又如佛法所言,你不要被綁架、不要被成見和偏見和一個既定的觀念綁架,覺觀喜樂,由的昇華而產生,幸福啊!

          

惠敏師分享他出家的過程和體會無常無我的歷程,讓我好生感動!

他說:出家前三年一大早要去買菜,買到一個歡喜心的終於升起!他說他也曾隨著循常的教誨一步步走「把希望和幸望寄託在未來」的路à老師說讀研究所比較好,於是汲汲追求唸研究所的生活,如果能出國唸書會更好,於是寄望出國唸書後會有更好的預設幸福;唸碩士不夠唸博士會比較好,於是開始更辛苦的求得博士學位,只因為相信「會比較好」的未來幸福。(其實,我們也很熟悉這樣的生活方式和思惟不是嗎?) 惠敏師說,他開始察覺他把幸福交給未來,而完全沒有實踐佛家的無常和無我的體會。那是

什麼呢?有人說無常在一天之間,但也似乎還不徹底;有人說無常在一餐之間,似乎也不徹底;更細微的觀察,無常在一呼一吸之間……呼!好深奧的道理不是嗎?惠敏師開始練習從一天開始吧,體會無常和無我!體會印度人對生命的深刻詮釋: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,卻裝得自己好像不會死,不會珍惜每一天。
 如果你能練習這個想像:晚上就寢前彷彿躺在棺材(),穿上壽衣(睡衣),蓋上棺木(棉被),今天想火葬的形式(但是如果蟲子不來吃你,那問題就大了~大概塑化劑吃太多了)、明天想想樹葬的過程,練習和每件事說再見;那麼你會在明日醒來之時,感恩你還活著並且賺了一天,你會好好珍惜這新的一天,讓它有創意的過完。

如果我能夠在我結束生命時刻~不多說一句話、也不少說一句話;不多做一件事、也不少做一件事;不多活一秒也不少活一秒,Happy ending,那也是一種幸福。

           

這整個週日下午和邀我一起聽講的婆婆(如果不是她,我大概不會坐在這裏),仔細聆聽這場「開啟幸福的生命智慧」。每次陪她參加法鼓山或法鼓大學舉辦的活動,特別覺得機緣殊勝,我總是特別悸動一位母親在台下靜靜聆聽出家長子的每場演講,她總是低調的不願向任何人提起這段往事。

我多麼感謝她辛苦培育兄長們和教育我的先生為人處事踏實誠懇,我多麼敬佩她堅強走過人生起起落落的苦難和保有樸實的平凡個性,頃刻間我體會到的「幸福」是陪她去吃一頓飯和視她為我的「母親」的真實情感。
幸福隨時可得,在你願意真心擁抱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那一刻,就是幸福!
 

撰文:袁毓瑩營養師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代謝型態 的頭像
    代謝型態

    代謝型態

    代謝型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